重燃演员精神的火把



  当一些演员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时,就应想一想演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角色在演员生命中留不下痕迹,演员就无法真正走进观众内心。

  

  刚刚闭幕的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出现这样一幕:颁奖之前,演员胡军为大家介绍将与自己同台的另一位嘉宾。为表达对这位嘉宾的敬意,全场观众起立,掌声经久不落。

  

  这位嘉宾是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主流电影表演奖的“大满贯”演员;他经常说“我这个人不会讲话,我想说的话都在角色身上”;重病之后再次回到影视界,他最大的感慨是“终于又可以吃上剧组盒饭了”。他就是李雪健。

  

  两年前,同样在颁奖典礼上,同样是李雪健。那一次,他同时是得奖者和颁奖者。李雪健走到话筒前,先低下头,小心翼翼把胸前佩戴的国徽摆正,然后唠家常一样:“得奖了……我挺激动的……用角色和观众交朋友,是我的选择、我的追求。我在这里谢谢给我投票的观众。”面对奖杯和荧屏内外的观众,李雪健如同面对土地时满目谦卑、诚挚恳切的庄稼汉。

  

  何为演员?有人把它看做通向名利双收的快速通道,追求短时间内名利最大化,为此可以贩售一切;有人把它视为一种职业,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按件取酬;也有人将其视为人性的探针,在对不同角色的体认和塑造中,拓展对人性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净化心灵,在这个过程中“角色”远远大于“自我”。如是,“我”退下,角色有了生命,直接和世人说话,传递出创作者意欲通过角色传递的思想感情——不同人对“演员”二字理解不同,这一点和个人的生命格局有关,又反过来塑造着演员格局,决定他(她)可以在艺术这条道路上走多远。

  

  文化艺术有娱乐众人的天然使命,文化艺术界若彻底窄化为“娱乐界”,需要反思的不是娱乐本身,而是文化艺术界。同样,和众多行业相比,演员确实是一个会获取更多社会关注和资本回报的职业,这不是职业原罪,但是当一些演员都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时,是不是应该暂时在职业跑道上停下来,想一想演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当角色在演员生命中留不下痕迹,演员就无法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演员李雪健之所以几十年来被大家尊敬、爱戴,正是因为他对演员本质、演员本职的忠诚:用心乃至用生命塑造每一个角色。对他来说,“李雪健”这三个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过“李雪健”的血肉之躯再现了谁、塑造了谁,向观众传递出怎样的精神向度。他广为人知的另一句话,出现在27年前百花奖最佳男主角颁奖典礼上:“苦和累都让一个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演员对自身职业最朴素的告白。大艺术家莫不如是。于是之版话剧《茶馆》最后一场演出,观众席有人打出条幅“戏魂”,对此,于是之说“我只是一个演员”;对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而言,“我的生命只在舞台上,在我的角色里。”

  

  这些大艺术家用自己一生履行演员的本职,维护身为演员的神圣尊严。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若想被全社会尊重,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个体艺术家的持守,而是全行业对何为演员尊严的高度共识与齐心维系。经纪公司如何塑造自己的新人?是人为制造噱头,不择手段地炒作,还是给其充分的成长空间和学习机会?从投资人到剧本创作者、导演等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是以演员为赚取“快钱”的工具,粗制滥造地生产出一次性文娱产品甚或文化垃圾,还是皆用匠心匠艺推出以演员表演为核心的文艺精品?前者在消费演员的同时进一步拉低行业形象,后者在点滴中成全了演员,也将行业整体向上提升了一步,水涨船高,多方共赢。

  

  塑造一个风清气正,以正能量鼓荡人心的表演艺术界,还需要传媒与广大受众的努力。公众少一点猎奇、窥视的欲望,多一点对演员演技、对角色多样性的“刚需”,当前演员行业的绯闻、丑闻就少一点市场。对于连接二者的传媒来说,责任更大。传媒有引导公众的使命。引导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是迎向人性的暗黑,还是展示最明亮的那一部分?传媒如何通过自己的镜头塑造公众对演员本质的认知?现实中有因为个人化妆师未到场所以拒绝开工,导致剧组损失上百万的大明星,也有为不影响拍摄进度抱病工作的小演员;有演员马不停蹄地赶场接戏,进剧组前一天才看剧本,也有演员为一个戏准备一年或更久——媒体聚焦哪一个群体、哪一种现象更多,影响着这个行业的风气以及社会投向它的目光。就如胡军在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所说,“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出现了一些乱象,我们不要把目光只集中在对他们的评判上,而忘记了榜样的力量。”为胡军此番“题外话”点赞,他所做的就是一次有力的正向引导。

  

  榜样永远是少数群体,永远是漫漫旅程中微弱但不灭的光源。演员李雪健之于表演艺术界就是这样的榜样。当众多微柴之光汇聚在一起,不仅演艺界,整个文艺界都将重生强健的筋骨,重燃精神的火把,为新时代新传奇的书写照亮路程。


标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