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电视文献纪录片产业发展刍议



  随着传播媒介的变革,受众个体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和便捷化,在手机作为传播工具日益深化的时代,伴随着5G等技术手段的日益成熟,短视频逐渐成为受众进行互动交流的普遍方式。短视频因其形式的碎片化和内容的丰富化逐渐满足受众对于精神文化的生活需求,也让互动和交流更加日常化。同时,基于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主流媒体利用短视频的优势,也在进行全方位的融合尝试,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电视文献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重要的类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历史性,也具有强烈的政论与宣传价值。电视文献纪录片综合了文字和影像、录音等资料,运用电视的采访手段和画面与声音的表现力,深刻的揭示鲜明的主题思想,反映历史真相,记录时代进程,用电视的表现手段和传播特征来传承历史,弘扬人文价值、增强舆论引导力。

  

  电视文献纪录片因其题材的严肃性,对内容的表达要经得起史料和历史的检验,所以一般在篇幅表达中都会较长,单集30分钟或45分钟,有几集、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等多种时长类型。进入短视频时代,主流媒体在逐渐利用短视频的形式,丰富自身传播的拓展与延伸,以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同样,电视文献纪录片一般都有主流媒体独家或者联合有关单位出品摄制完成,从策划到摄制完成一般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同时还要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亲历者参与纪录片的编审。进入短视频时代,电视文献纪录片产业的发展也要主动适应媒体变革的需要,主动进行短视频的融合与变革,以满足越来越多受众的需求。

  

  研究媒体产业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短视频产业发展

  

  电视文献纪录片的产业发展要充分研究当前媒体产业发展的规律,从市场化运作的角度来研判文献纪录片的摄制流程,在策划阶段就要研究受众对于当下信息需求的方向,选择符合当下传播的内容进行综合的研判。充分考虑发行渠道和发行方式,研究投入与产出的规律,加强对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提炼与变革,研究短视频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融合,加强受众的反馈与体验,让电视文献纪录片在短视频产业化道路上实现良性的发展。

  

  深化内容的创新与融合,实现叙述方式的革新

  

  电视文献纪录片的传播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风格特征,在其表现的历史、人文、社会等诸多方面中,必然会恪守纪录片真实性的基本底线,对于传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解读方式可以进行一定的变革,实现一种叙事方式的网络化跨越,让正襟危坐的说教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表达的内容能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和新华社推出的《国家相册》在文献纪录片的短视频化就做了大胆的尝试,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主动突破形式创新的壁垒,丰富其表现力和传播力

  

  短视频时代对于电视文献纪录片的发展提供的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一方面,受众依然对于电视文献纪录片传统的表现方式和风格逐渐的不满意;另一方面,受众在短视频参差不齐的时代越来越呼唤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单元出现。主流媒体在短视频的内容深度和思想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献纪录片融入短视频的形式创新,不单单是在时长方面的精短化,更应该在时长有限的情况下加强形式的创新,以适应受众对于短视频知识性、历史性、文献性、趣味性等多方位的需求。

  

  电视文献纪录片产业在短视频时代的发展的空间是不可估量的,面对着庞大的受众市场和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知识性和思想性短视频内容的渴求,电视文献纪录片的从业人员需要转化思维模式,从短视频产业发展的思维角度入手,重新定位,科学决策,加强策划,主动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文献纪录片这一优秀的传播内容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标签为:短视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