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第一并不代表产业规模最大



  根据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电影票房达到202.18亿元,首次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同期北美票房折合人民币为181.74亿元。而这也是多年以来,全球第一票房市场首次名落北美以外的地区。

  

  不过,电影票房第一,并不代表着电影产业规模也已经是全球最大。如果对比去年内地和北美各自票房排名前25的电影,就可以发现端倪。北美票房前25名均为美国本土生产,片商也基本是好莱坞大型制作公司,而内地票房前25名中,国产电影不足半数。而对比各自电影的海外市场,当年美国排名第一的电影是《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全球总票房超过12亿美元,北美市场只贡献了5亿美元,一部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就相当于2017年我国所有国产电影在海外的票房和销售收入。

  

  换言之,北美电影市场受其人口局限,本土票房有限,但其相当一部分电影产业的收入来自海外,这背后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不容小觑。而这也恰恰是国产电影目前的短板,本土虽然叫座,但海外市场拓展不足。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尽管国内票房市场不断扩大,但是,这样的票房市场往往是几部现象级电影在支撑,其他电影质量仍有待提升,一旦某一时间段无现象级电影,就会影响票房。以2017年数据为例,北美市场票房排名第一的电影,与排名第25者,票房差距仅为4倍,而内地市场则为8倍,如果以国产电影票房前25名计算,则差距为19倍。

  

  而在今年,以3月1日的实时票房为例,当天《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累计票房都已经突破20亿元,但同时段也有多部上映多日的国产电影,票房却少了两位数,仅《红海行动》一片就提供了当天半数的票房。而在2月1日,因无现象级电影支撑,当天票房仅为3月1日的40%,最为卖座的国产电影仅贡献当天票房的12%。

  

  由此可以看出,而今的票房市场,往往是靠一两部现象级影片在国内市场特别卖座来实现的,如此比例的电影市场并不稳固,产业结构仍有待调整。

  

  我们的本土电影市场,还有培育的空间。2017年,我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6.2亿,同期北美观影人次为12.4亿,考虑到双方之间的人口差距,我国观影人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北美这样的发达电影市场,已经有非常成熟稳定的观影人群,这些人群将观看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模式,并不会因为是否有现象级电影而大幅度改变消费习惯。在北美2岁以上人口中,去年观影一次以上者占比76%,人均购票4.7张,有12%属于经常观影人群,即每月至少看一次电影,而这12%的人群贡献了将近半数的票房。

  

  中国电影市场同样需要这样的经常观影人群,但是,培养这样的人群,光靠增建各类电影院是远远不够的。毕竟,随着观影程度的提升,经常观影人群对于电影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虽然对某一部电影而言,他们贡献的票房比例并不高,但因其消费频率高,对整体电影市场的贡献值很大。当然,如果国产电影想要赢得海外市场的认同,光在国内叫座是不够的,需要得到这些经常观影人群的认可,毕竟,他们的欣赏标准,相比国内只看现象级电影的人群,更接近于海外经常观影的人群。


标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