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综艺:深挖传统文化这座“富矿”



  和诗以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传统。今年大年初一至初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连续3天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为观众带来16首动人的经典之声,掀起一股“文化新年俗”的热潮。《经典咏流传》因此也在豆瓣网拿下超过9分的高评分,不仅在众多文化类节目中遥遥领先,节目引发的传统文化传承话题也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

  

  这是继《朗读者》《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之后,央视又一档开播即收获高口碑的原创节目。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峰看来,《经典咏流传》成功让诗词与音乐、古典与时尚、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凝练并磨合出了“共同心声”。更有专家表示,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的文化节目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

  

  从娱乐喧哗走向人文静美

  

  《三字经》《明日歌》《登鹳雀楼》《将进酒》《墨梅》……当这些经典诗词谱成流行音乐、做成一档文化节目,一下子就火了。

  

  大年初三晚上,青年歌手尚雯婕在《经典咏流传》演唱了一支《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诗词与音乐水乳交融,穿插唢呐和豫剧,整曲将一个东方女英雄的豪迈气概展露无遗。“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听得热血沸腾。它完全脱离了我们传统想象的国乐思维,既很民族又够国际,好似千军万马踏歌而来,大气磅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感慨。

  

  《经典咏流传》探寻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每期节目约有6首诗词改编,每首作品由主持人撒贝宁先吟诗词原篇,再邀经典传唱人现场用流行音乐传唱演绎,接着分享创作过程和内容感触,然后进入“鉴赏时刻”,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和来自我国台湾、香港的艺人庾澄庆、曾宝仪组成的鉴赏团,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其中还会穿插邀请和作品本身关系匪浅的特别人物。

  

  在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看来,国内综艺节目主战场已经改变: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用一系列制作精良的文化类书目,引领创作风向从“娱乐喧哗”走向“人文静美”。

  

  《经典咏流传》节目制片人、总导演田梅介绍,《经典咏流传》对诗词和经典传唱人的选择都极其严格,经典传唱人是否适合阐释经典内涵、贴合文化价值是唯一的标准。节目强烈的文化属性吸引了数十位经典传唱人加盟,包括胡德夫、王俊凯、黄绮珊、腾格尔等。经典传唱人的选择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既有德高望重的资深前辈,也有正当青春的人气偶像。

  

  这一原创节目获得了作家梁晓声的认同:“《经典咏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进行了巧妙的现代化包装,让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牵手’成为2018年春节期间的新年俗。”康震也表示,节目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在传承的旗帜下,集合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共同传唱经典诗词,可谓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

  

  节目中,四国艺术家演绎的中英文版《登鹳雀楼》震撼网友;歌手谭维维演绎的歌曲《墨梅》让人一见钟情,一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唱出了时代风貌;王俊凯在百余个机器人的伴奏下,演绎了一首由明代诗人钱福所作的《明日歌》,朗朗上口的旋律让这首歌成为微博转发热门。

  

  一首“孤独”近300年的诗

  

  康震认为,人人“拼”诗词的盛况背后,说明它们成功点燃了大众共通的生命体验,也显示了大众对于优秀文化的迫切渴望。从今年一路高歌的央视文化节目来看,央视有意将诗词文化打造成为全民共享的“新年俗”。

  

  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表示,《经典咏流传》策划筹备历时一年多,正是为了寻找央视文化节目新突破口,这种破局不只在于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重要的是节目立意的新突破。“我们不仅想制作一档电视文化节目,还希望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节目中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还有一些不太被大家所熟悉的、能够表现中国人品格的动人诗篇,通过我们的重新演绎成为新的流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苔》,在“孤独”了近300年之后,就被到乡村支教的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用天籁之声动情演绎后一夜爆红。2013年,梁俊带着新婚妻子来到贵州省威宁县的边陲小镇石门坎支教。他一直坚信,读古诗,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

  

  于是,梁俊不仅尝试唱着古诗、弹着琴一首一首记录下来,还向学生们教授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苔》就是其中一首,“苔花开得不大,但光彩一点都不比牡丹弱”。本真质朴的《苔》刷爆了朋友圈,这段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次,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歌曲。

  

  动容的不仅仅是诗词,还有诗词背后的故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节目中,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弹着钢琴,将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融入台湾的千年古谣《来甦》中,创造出了一首和缓抒情的《来甦·秋思》,寄托乡愁。

  

  从全网数据的反馈来看,前3期《经典咏流传》在全媒体的表现相当出色,不仅比肩同档播出的各种晚会及综艺,短短几天就在微信公众号收获了超过50篇阅读量超过10万次的文章,16首诗词改编的歌曲中有12首进入音乐流行指数榜,在QQ音乐人气榜日榜前五榜单上,《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一度占据3首。同时记者了解到,3月3日起,《经典咏流传》剩余8期也将陆续按期播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经典咏流传》拉升了电视节目的平均文化值,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当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一个个“过去完成时”的传统经典成功地转化为“现在进行时”的文化。

  

  节目模式创新成关键

  

  《人民日报》此前刊登的观察文章指出,文化类节目的勃兴是2017年国内电视荧屏最大的亮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数量超过50档。

  

  文化类节目的大爆发,与政策环境的鼓励密不可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文艺创作要“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同时,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文化类节目的走红,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审美发生变化,文化类节目从崭露头角逐渐发展成为目前电视节目创新的重要力量。

  

  “诗词创新古来有之,创新是任何领域内都必须往前走的根本动力,电视节目也是这样。”康震认为,央视综合频道用一档继往开来的《经典咏流传》,带着“国家舞台”这股深耕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创作热忱,交上了一份时代的优秀答卷。

  

  文化类节目的陆续火爆,也让中国原创电视节目有了底气,特别是节目模式创新取得了巨大进步,又反过来增强了电视人的原创动力。“过去大家一直说我们的原创太少,事实上我们的自创节目高达95%,大家之所以觉得原创匮乏,是因为引进的那5%影响力比较大。这两年来,以央视为代表的原创团队在节目创新上可谓‘箭无虚发’‘一鸣惊人’,紧紧围绕‘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理念,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转化不遗余力、气象蔚然,树起引领国产原创风向的一面鲜艳大旗。”高晓虹说。

  

  “文化类节目的不断爆发,既是大众审美日益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不断繁荣的证明。”冷凇表示,整档节目在融媒体传播路径上作出了积极实践,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将近3000个县,如果这近3000个县的文化馆馆长都能像梁俊一样,那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就一定会‘经典永流传’了。”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王黎光表示,其参加今年两会的提案正是如何将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经典咏流传》将是其提案的重要主题之一。


标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