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变革 什么人才吃香?



  从最初微信公众号一家独大,到如今各大传统媒体纷纷布局新媒体平台。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多、内容更丰富,已成为许多人的阅读来源。同时,新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催生许多就业岗位。

  

  2月24日,腾讯新闻发布《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2018)。报告显示,尽管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断被唱衰,但猎寻优秀传媒人才一直是用人方的一大难事。媒介形态的革新,对传媒人才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巨大变局之下,传媒行业希望吸纳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困境:整体薪资低,人才缺口大

  

  据统计,全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1244个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点,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在校教师约7000人。新闻学326个,广播电视学234个,广告学378个,传播学71个,编辑出版学82个,网络与新媒体140个,数字出版13个。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一方面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薪资状况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当下以及未来,媒体行业都有着不小的人才缺口——不论是高端岗位还是初级岗位,都存在部分岗位特别是新生岗位高薪难聘的情况。

  

  “我国传媒行业不缺人,真正缺少的是适合传媒岗位需求的人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传媒行业人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蒙之说。

  

  在腾讯新闻的这份调查报告中,互联网新媒体传媒人才需求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中新媒体、互联网和广告词频统计分列前三名,人才需求旺盛。除了原生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均在转型之中,传媒行业的人才增量向新媒体岗位急速倾斜。而广告关键词的排名突出,表现出广告行业渗透在媒体全部子行业。

  

  随着传统媒体市场体量与传统业务不断折损,整体人才需求快速下降。电影、电视、出版、杂志、报纸、广播等曾受热捧的媒介位于人才需求第二梯队。“两个梯队的人才需求共性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且呈现出‘东大西小’的格局,东部城市的媒体行业发展成熟度高,西部城市薪资吸引力不足。”刘蒙之以北京为例,中国互联网100强中超过80%的互联网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或分部,众多招聘信息“工作地点仅限北京”,归因于北京数量众多的媒体机构和互联网企业。

  

  “传统媒体不缺采编人才,缺的是运营型人才。新媒体运营必须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张梅贞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

  

  变局:新媒体受捧,工作不简单

  

  去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18—35岁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44.6%的受访青年打算加入新媒体行业,50.2%的受访青年希望创办个人原创文字自媒体,77.8%的受访青年表示看好新媒体的发展前景。

  

  陈胜原是厦门一家传统媒体的记者,2016年辞职后加入了自媒体大军,全职负责运营一个有近十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为保证每篇文章的质量,且每天更新,背后得付出很多。”不过陈胜认为,他的付出是有回报的,除了收入大幅上涨外,还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个人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南昌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的娄国标,尽管平时的工作很忙碌,由于对新媒体的热衷,一年前还是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并时常在上面发布一些随笔。现在,他的公众号已经积累了数千名粉丝。“我不想把公众号当作挣钱的手段,只是想有一块自留地,通过这个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娄国标说。

  

  对于新媒体工作的最大特点,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个同行,他们一致表示“工作时间自由”,其他特点依次有作息时间不规律、行业竞争激烈、对创新创意需求强烈、收入差距大和变现困难等等。

  

  夏昕是一名2016年大学本科毕业的“90后”,目前在福州一家新媒体公司做内容运营,她每天的任务就是找热点话题,做内容推送。从业之前,她认为做新媒体很有意思,“活不累,挣钱快”,而真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工作有时很单调,生活也变得没有规律,感觉自己就是个网络上的内容搬运工。”夏昕坦言,这份工作也并不轻松,一篇推送修改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情况经常出现,从文字到配图,再到排版和标题,每个环节都要推敲。

  

  近两年,“垂直领域的内容创业”被炒得火热,让很多人错以为是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比其他工作更容易成功。事实上,新媒体领域创业失败者大有人在,而那些成功的大咖们,都需要厚积薄发。新媒体改变的只是传播方式,而不变的是对洞察力和创造力的需要。

  

  “有人寄望于自媒体发展。若仅专注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我并不看好。首先,自媒体与当年的博客没有本质区别;其次,自媒体需要公信力,但它打造公信力的成本太高,而且被收买的成本很低。”新媒体产品“竹马实验室”发起人何磊说,他更看好一些面向垂直人群,以服务为主的自媒体。比如《南方周末》原记者赵凌和同事的创业项目博雅小学堂——中国第一家儿童人文故事电台,其目标用户聚焦在家有小学生的高知妈妈。

  

  突破:不单打独斗,要多才多艺

  

  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只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传统媒体要在坚持传统媒体视角的基础上,融合新媒体的资源、新闻报道手段等,积极探寻变革之路。

  

  “传统媒体中的电视、广播、报纸等都是互相独立的,分别利用图像、音频、文字等方式向大众传递信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孤立的格局。”福建媒体人刘学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仅靠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媒体从业者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有机结合,提高竞争力。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贴近市场,在内容上迎合了年轻受众群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话语风格。”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乐媛认为,但一味迎合也会存在问题,比如标题党的出现。作为传统媒体,理应积极应对挑战,一方面是在提供新闻产品和服务上要考虑时代的变化,更多从民众需求出发,调整话语风格以争取更多年轻受众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客观真实报道,做内容精品,引领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责任。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媒体项目要取得成功,团队合作很关键。一个传媒产品想要长远发展,离不开团队所有不同能力结构的人的齐心协力。正因此,设计师、营销类人才需求较大,大量媒体将运营人才作为招聘重点。融合媒体时代,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应朝“多才多艺”方向努力,具备整合传播策划能力,既要擅长多种形式的内容生产,又要精通各种渠道的融合分发。


标签为: